鼻中隔偏曲的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诊断

对鼻中隔偏曲的诊断,一方面注重是否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注重与其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注意鼻中隔偏曲(即使较轻度的)是否影响鼻腔或鼻窦手术以及手术后的效果,即能否引起术野狭窄或术后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障碍和粘连等。

软骨段偏曲,诊断较为容易。鼻中隔后段或高位偏曲易被忽略,需用1%麻黄素收缩鼻黏膜后,方可窥见、确诊。在诊断中应注意鉴别是否为肥厚的鼻中隔黏膜。用探针触之可出现明显凹陷者则为黏膜肥厚。

鼻中隔偏曲的诊断较易确立,但应防止掩盖鼻腔、鼻窦、鼻咽等其他更为重要疾病的诊断。如鼻咽癌、鼻窦真菌病等也有类似鼻中隔偏曲常见的鼻塞、头痛和鼻出血等症状。故在确诊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尤其在施行鼻中隔矫正术以前,尚应排除鼻腔、鼻窦、鼻咽等处更为严重的疾病。

鉴别诊断

一般经鼻镜检查便可诊断。但须与鼻中隔结节相鉴别。后者发生于鼻中隔高位近中鼻甲处,系中隔黏膜限局性肥厚形成的突起,以探针触及,质地柔软。中隔结节的形成与脓性鼻涕的慢性刺激有关。另一罕见疾病为鼻中隔梅毒瘤,其质地虽亦较硬,但该处黏膜明显充血。

治疗

手术矫正是唯一治疗方法。但若伴有鼻息肉或鼻甲肿大,同时行鼻息肉和鼻甲手术。

1.手术指征

有如下情形之一者即应予以手术:鼻中隔偏曲引起长期持续性鼻塞者;鼻中隔高位偏曲影响鼻窦引流者;因鼻中隔偏曲而致反复鼻出血者;因鼻中隔偏曲而引起反射性头痛者;有鼻中隔明显偏曲的血管运动性鼻炎(结构性鼻炎)。

下列情形应属手术禁忌或暂缓手术:鼻内急性感染者;未经治疗的鼻窦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肺结核、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血液病等;女患者月经中;18岁以下者。

2.手术方法

手术径路分为鼻内或鼻外唇龈沟切口,现多采用前者。手术方法可采用前鼻镜下或鼻内镜下操作。鼻内镜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矫正彻底,已被普遍应用。

(1)主要步骤分离黏软骨膜囊,暴露骨及软骨,切除部分偏曲的骨及软骨,将软骨修复后重置入黏膜囊复位,或将骨板骨折向中线推移,或通过划痕、摇动将软骨向中线复位。

(2)主要术式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矫正术。由于鼻中隔偏曲的种类和形态各异,因此手术方法也不尽相同,术前要仔细进行检查,明确偏曲的种类和部位,据此制定手术方案并根据术中所见灵活加以运用。

3.术后并发症

(1)鼻中隔穿孔多发生因为剥离黏膜时,鼻中隔嵴及棘处黏膜菲薄,张力较高,黏膜破裂所致。有鼻腔炎症存在时,即使单侧撕裂也可能导致穿孔。若双侧黏膜撕裂,可将取出的软骨置于两侧裂口之间,可能起到防止穿孔的作用。

(2)鼻中隔血肿系鼻中隔黏膜囊内积血。术后抽出鼻腔填塞物后若发现鼻中隔两侧有半圆形隆起,质地柔软,患者鼻塞,虽滴用麻黄素生理盐水也不改善,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可以诊断。小血肿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须予切开引流。

(3)鼻中隔脓肿多由于鼻中隔血肿继发细菌感染所致,须予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

(4)塌鼻由于鼻中隔是外鼻的重要支撑,在去除或移动鼻中隔骨及软骨时,就会出现塌鼻的风险。鼻中隔脓肿造成软骨液化坏死,也可发生此类畸形。

(5)颅内并发症少见。筛骨垂直板与脑板相连,老年人及骨质疏松者,可能出现脑板破裂,造成脑脊液漏。鼻中隔脓肿可能向上波及到颅内,引起颅内感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kkn.com/ways/1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