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中隔血肿 > 鼻中隔血肿饮食 > ldquo空鼻症rdquo与l >
ldquo空鼻症rdquo与l
一、呼吸之痛——杀医元凶 所谓的空鼻综合征,又称之为“空鼻症”,是近年来发生在耳鼻咽喉科杀医案中的最大元凶之一。温岭杀医案之后,网络盛传,凶手连恩青就是一个“空鼻症”患者。并且,还有人不失时机地制作了一个有关于“空鼻症”的视频短片,称之为:空鼻症患者的《呼吸之痛》,又名:《要命的呼吸》,可谓挣足了眼球。至于,呼吸之痛,是否都是源于“空鼻症”,尚无定论。但是《要命的呼吸》,却不仅实实在在地要了某些患者的命,同时,也要了某些医生的命。
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容否认,在临床工作中,确实会遇到下鼻甲大部缺失的患者,鼻腔变成了“筒状”空腔,也就是所谓的“空鼻症”。但是,包括温岭杀医案的元凶连恩青,以及纪录片《呼吸之痛》中的部分患者在内,却未必都是真正的空鼻症。因为,据报道,连恩青的鼻窦CT显示,下鼻甲正常存在,并未缺失。同样,纪录片《呼吸之痛》中,除了一位患者有CT片被展示外,并未看到其他被记录者的鼻窦CT,仅仅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渲染患者是如何的呼吸之痛,痛不欲生,如何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如何的长期失眠,精神恍惚。如果,没有CT显示下鼻甲大部缺失,鼻腔没有形成“筒状”空腔,仅仅只是依据患者对痛不欲生的《呼吸之痛》的描述,就统统将其归为空鼻症,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是一种误导、误诊,而且,还会因此贻误治疗时机,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恢复更加雪上加霜。退一步讲,即便是纪录片《呼吸之痛》中所采访的患者都是真正的空鼻症,也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具有呼吸之痛的患者,也都是空鼻症所致。 因为,症状相同,也就是患者的描述相同,未必就是患有同样的疾病。稍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同样症状,可以病变各异,同样疾病,可以症状各异。同一症状,可以来自于不同疾病,同一疾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症状。 自温岭杀医案,网络盛传凶手是一名“空鼻症”患者之后,知道了网上有很多“空鼻症”Q群,其中,我诊治过的数十名自以为是“空鼻症”的患者,就是来源于这些Q群。而事实上,除了个别患者确实存在鼻甲大部缺失外,多数患者鼻腔的解剖结构并未明显缺失,导致其痛苦不堪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病理因素。首先,是心理因素。有些源于偏听偏信,以讹传讹,经“话疗”后,能够正本清源,幡然醒悟;有些源于性格偏执,固执己见,经“话疗”后,依然将信将疑,难以自拔;更有甚者,其心理因素源于心理扭曲,精神异常,经“话疗”后,依旧不可理喻,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病理因素,有些源于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有些源于鼻腔黏膜的炎症,有些源于鼻腔功能的损害,有些源于神经功能的影响,有些源于脑部血供的紊乱。所有上述因素,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加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心理和病理因素越严重,涉及的因素越多,病情就越复杂,诊治就越困难,恢复就越漫长。从表面上来看,包括最为常见的急性鼻炎在内的多种病变因素,可以引发时间不一,程度不同的呼吸疼痛,呼吸疼痛可以导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以引发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导致脑部供血紊乱,神经感觉异常,心理状态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没有得到及时正确诊治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蝴蝶效应”,使病情越发复杂,越发严重,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出现更为严重、更为复杂的心理和病理性的损害,直至崩溃。 由此可见,这类病人既非“空鼻症”那么病情简单明了,也非“空鼻症”那般容易明确诊断。为此,笔者加入了多个“空鼻症”Q群,试图做一个深入而又广泛的了解,并试图甄别一下,哪些是真正的空鼻症,哪些是误诊的空鼻症。结果发现情况远比之前见到和想到的要更为严重。 1、以讹传讹,偏听偏信,三人成虎的情况非常严重:Q群里几乎没有医生,也几乎没有人信任医生。用一句玩笑话来形容就是:“这些人,谁的话都信,就是不信医生的话。谁的话都听,就是不听医生的话。什么治疗建议都敢用,就是不敢用医生的治疗建议”。当然,通过这些人的交谈,也会发现,同样都是医生,在中国,医生间却存在着巨大差异,不仅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而且,也让患者们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另外,作为一名专业的鼻科医生,通过这些人之间相互倾诉,交流,也发现各种治疗措施,不仅单一,而且多都是一些辅助疗法,效果有限,甚至,有害无益。很多描述和建议,缺乏最起码的医学常识。在Q群里呆久了,也试着问了几个人,看到了一些上传的CT片,很多几乎没有鼻腔解剖结构的大部缺失,但是这些人却十分坚信自己就是一个空鼻症患者。 2、翻来复去,自怨自艾,悔不当初的情况十分普遍:Q群里的发言十分踊跃,但多是一些车轱辘话,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怨妇般的翻来复去的絮絮叨叨,加之各种各样的自怨自艾,悔不当初。各种的哀怨此起彼伏,或怨天尤人,或怨气冲天,或怨声载道,或唉声叹气。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病变轻微者,也会认为难以治愈,进而消极对待,任其发展,从而使病变越来越复杂和严重。病变严重者,更是丧失信心,悲观失望,即便没有最终导致精神崩溃,也会留下严重的心理障碍。 显然,记录片《要命的呼吸》的制作者,缺乏最起码的医学常识。用仁人志士讽刺腐朽没落的清朝政府的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来诠释这些人的无知行为,劝诫这些捕风捉影,混淆视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误导民众的人,可谓是恰如其分。圣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多情况下,即便是医学专业人员,那怕是专业的鼻科学者,对于许多鼻科疾病,也常常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到目前为止,医学,在很多方面、很多领域、很多情形下,还是一个未知的科学。因此,从医者凡事都会谨小慎微,谨言慎行,以免误诊误治,草菅人命,以免授人以柄,贻笑大方。更何况那些一知半解的非医学专业人员,不仅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竟敢不懂装懂,以偏概全,招摇过市。
三、何谓“空鼻综合征”
空鼻综合征或空鼻症(英文:emptynosesyndrome),是一种由鼻甲切除性手术或类似手术导致的鼻腔综合症。其主要特征为鼻塞及鼻腔和(或)鼻咽、咽部干燥感等症状。鼻腔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鼻腔宽敞呈“筒状”。目前,有研究者认为过分的鼻甲切除性手术可以导致继发性鼻腔粘膜萎缩及一系列伴发症状。 空鼻症与鼻腔组织过度缺失相关的临床症候群,及相应的鼻腔鼻窦影像学表现,临床称为空鼻综合征。多数人认为,此病与鼻甲切除过多有关。 注意: 1、“与鼻腔组织过度缺失相关的临床症候群”——指的就是患者所描述的“症状”,也就是患者对自我感觉的各种描述,诸如:鼻塞、头痛、干燥,等等。——从法律的层面上来说,这就是“证词” 2、“及相应的鼻腔鼻窦影像学表现”——指的就是“体征”——也就是医生能够看到的情况,诸如:黏膜充血、鼻腔宽敞、下鼻甲大部缺失,等等。这些情况的确定,需要借助:专科检查(前鼻镜检查)和辅助检查(鼻内镜检查和CT检查),等等。不同疾病所需要的检查,医院所能提供的检查,会存在很大差异。从法律层面上来说,这就是“证物”。 如果,只是单凭患者描述,而没有医生的全面检查,或只是凭借一两项检查,就做出某项疾病的诊断,就有可能出现错误,也就是医生所说的:误诊。 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疾病可以出现类似症状呢?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不止一个。四、何谓“恐鼻综合征” 所有不伴有下鼻甲缺失,也就是鼻内镜检查和CT影像学检查,都显示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没有缺失,但却出现了空鼻综合征的某些症状,并强烈认为所有这些症状都是“空鼻症”所致的患者,可以定义“恐鼻综合征”。 造成恐鼻综合征的原因: 1、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受非专业人员或网路虚假宣传的误导,或对某些科普知识的错误理解。 2、存在鼻腔及其周围的异常感觉,包括:鼻腔内烧灼感、干燥感、麻木感、刺痛、干痛,眉间、头顶、枕部、鼻面部等部位的胀痛、跳痛、闷胀感、压迫感,等等。 3、多数有鼻腔、鼻窦的治疗或手术史,尤以针对下鼻甲的低温等离子、微波、激光治疗、药物注射的病例数最多。少数来自不完善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4、所有这些患者,都缺乏系统完善的药物治疗,鼻腔内存在严重的急慢性炎症。
五、“恐鼻综合症”的发病机制 在上述原因的影响下,加之患者的病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少数患者将会出现“恐鼻综合症” 1、对轻微病变的过度感应:如果将病变所造成的感觉(症状),以及所呈现的表现(体征),都划分成10级,用1-10来表示,则会发现,同一个疾病,同样的症状,不同患者的体征各不相同。反之,同一个疾病,同样的体征,不同患者的症状各不相同。比如:同样都是1-3级的轻微病变,部分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也就是说“体征>症状”,症状=0;有的人可以感觉非常难受,也就是说“体征<症状”,症状>3;多数人会有轻微的不适感,属于正常感知范围,也就是说“体征=感觉”,感觉=1-3。 问题是,个别患者1-3级的轻微病变,却会表现出7-10级的过度反应。倘若,这类患者的病变级别达到了4-6级,其过度反应将会超过10级,俗称为“爆表”,这样的结局,就是患者机体承受力的“崩溃”。尽管这种情况很少,但是,那怕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面对数以千万计,甚至亿万计的庞大鼻科病人的基数,这类病人的数量,依然十分巨大。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在于此。因为,但凡是这样的患者,其敏感性常常不会局限于机体对病变的过度感应,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的敏感度,也会大大有别于正常人。 2、对心理影响的过度反应:正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同样件事,人们的反应会各不相同。如果将某个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人们对这个事件的心理反应,也都划分成10级,用1-10来表示,同样也会发现1-3级的一个事件,多数人的反应也是1-3级,部分人的反应=0,少数人的反应会>3,只有极少数人的反应会远远大于3。倘若,事件的严重程度达到了4-6级,极少数人的心理反应将会超过10级,这种心理反应的“崩溃”,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从坐卧不安,辗转反侧,到夜不能寐,严重失眠,最终,导致心理扭曲、精神失常,机体失衡、病变加重。直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陷入万劫不复的一种状态。 问题是,这种过度感应和过度反应,可能会源于多种微小因素的逐步积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至积重难返。也许,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也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至于终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般的突然喷发,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六、如何应对“恐鼻综合症”
1、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彻底清除轻微病变:零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零。……对于伴有“恐鼻综合症”的患者而言,有些病变看上去可能十分轻微,但感觉却十分明显,甚至可以称之为非常严重。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尽量消除这些轻微病变,比如:轻度的解剖结构异常,轻度的黏膜炎症病变,使这些病变几乎接近于零。之前,笔者曾经治疗过多例这样的病人,通过贯彻执行手术治疗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综合药物治疗的“三联疗法”和“三级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故而有此感受和经验。当然,有些患者除鼻腔病变外,也伴有后循环缺血,亦称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能与鼻部疾病导致睡眠障碍有关,也可能是先有的后循环缺血,而后加重了鼻部疾病,也可能是互为加重的关系。其实,无论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在病变的后期,已经不重要,而且也难以考证,重要的是各个击破,打破这种恶性循环。2、树立信任,建立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暗示:这也是笔者为何痛斥视频短片《呼吸之痛》的主要原因。了解真正的病变原因,树立正确的诊疗理念,接受系统完善的综合治疗,对于伴有“恐鼻综合症”的患者更是至关重要。……医生除了注意消除病人的各种病变因素之外,还要 这是一个“恐鼻综合征”的患者,男,32岁。曾因鼻塞、头痛,接受过鼻内镜手术,术后鼻塞、头痛无改善,且伴有鼻腔干燥,鼻后漏,呼吸时疼痛加重,鼻面部闷胀痛,长期失眠,等等。患者强烈怀疑自己的鼻甲已被严重损坏,得了“空鼻症”。来院就诊时,笔者对照CT和鼻内镜检查,反复说明鼻腔炎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导致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鼻中隔偏曲和鼻中隔穿孔的存在,是上述症状不能有效控制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绝非患者自己所认为的“空鼻症”。 经二期鼻内镜手术治疗和术后系统完善的药物治疗,目前,病情已经明显改善。因为治疗时间尚短,现仍处于随访观察中。
通过“症状”和“体征”的关联性,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就如同法官、律师和陪审团,通过“证词”和“证人、证物”的关联性,做出正确判决一样。如果病情简单,病变单一,获得正确诊断就会相对容易。如果病情复杂,病变多发,获得一个正确诊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有时需要不断增加各种检查,有时需要多个专家共同分析,多个科室协同判断。而这和一个案件的审判过程,如出一辙。如同,很多人对某些案件的审判程序复杂、曲折、漫长,不能够正确理解一样,更多的人,对某些疾病迟迟不能做出正确诊断,给予正确治疗,更是无法理解,甚至倍加指责。没有翻阅杂志,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没有循证医学,前瞻设计,双盲对照,纯属经验之谈,信手涂鸦,天马行空。草草成文,未加斟酌,偏颇之处在所难免,稍后还将不断完善、补充、更正,敬请高手斧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