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中隔血肿 > 鼻中隔血肿预防 > 浅谈鼻腔鼻窦微创手术 >
浅谈鼻腔鼻窦微创手术
鼻炎、鼻窦炎常反复发作,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但此类疾病不易彻底治愈。对慢性鼻窦炎,治疗就更加困难,黏膜肥厚、变性、息肉增生、纤维化或纤维束性变以及因此造成的通气和引流障碍,往往不是药物能够治疗的,需要借助手术方法。以往由于鼻窦部位深,视觉设备研究没有突破,致使鼻窦手术长期没有重大改进,因此病情较重的患者常采用传统的鼻窦手术,即切除大部分中鼻甲,并刮除全部窦内黏膜的根治性疗法。但是这类手术具有破坏性,术后恢复慢,经常需住院2-3周,导致许多患者一提到做鼻部手术,就心惊胆战,宁可忍着各种恼人的症状,也不愿手术治疗。但是鼻内镜手术的出现,大大扭转了鼻部手术痛苦大、损伤多的弊端,该手术操作在鼻孔内进行,鼻面部没有切口,是一种既能祛除疾病,又能保留正常生理功能的微创手术,可以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鼻科技术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现在我科鼻内镜手术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已缩短至一周,出院后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鼻内镜手术的发展史
年,Hirshman对Nitze利用膀胱镜首次经对鼻腔和鼻窦行检查;年,Maltz成功地应用Wolf公司的内镜,经下鼻道和犬齿窝对上颌窦进行了观察,并创造了鼻窦检查一词;年,Hopkin用玻璃光导纤维传递冷光源进行前端照明,同时发明了固体柱状镜系统;这一发明极大地增强了照明的亮度,为现代硬性内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德国Storz公司采用Hopkins光学系统,生产出了性能优良的硬性光学内镜。德国Wolf公司采用Lumina光学系统,同样生产出了优质硬性内镜。
鼻内镜手术是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Hopkins内镜开展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且利于一些凹陷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在直视下手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中视野清晰,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成为常规鼻、鼻窦手术。
鼻内镜手术基本原理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内镜鼻窦外科(FES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是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
经过研究发现:
1、经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前筛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
2、清除病变、开放阻塞的窦口、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后,病变的粘膜可逐渐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功能可得到恢复,从而实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已往所认为的鼻窦粘膜的病变状态是不可逆转的观念,奠定了鼻腔鼻窦手术的理论基础。
鼻内镜手术的目的
一是拓宽鼻腔和鼻窦间的联系空间;
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粘膜。
现代鼻内镜外科的内涵在于,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技术。
鼻内镜手术具体内容
1、电视监视下的鼻内镜手术;
2、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3、正确的粘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4、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
鼻内镜外科技术应用
鼻内镜下鼻腔手术
1.难治性鼻出血
2.鼻中隔偏曲矫正
3.后鼻孔闭锁修复
4.筛前神经切断、翼管神经切断
5.腺样体切除及鼻咽部病变切除
6.鼻腔良恶性肿瘤、占位切除
鼻内镜下鼻窦手术
1.筛窦、上颌窦、额窦、蝶窦开放术
2.鼻窦良恶性肿瘤、占位清除术
围手术期处置
术前
1.足量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特别是炎症较重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
2.局部应用高效的类固醇激素,粘液稀化剂也是常用的辅助药物。
术中
1.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2.正确的粘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术后
1.足量使用抗生素及激素,局部应用高效的类固醇激素,粘液稀化剂;
2.个性化随访,行鼻内镜术后复查。随访时间最少为6月,长期随访应在12月以上。
鼻内镜下的鼻息肉清晰可见
看过张主任的介绍许多患者朋友终于能放下一颗悬着的心了吧。鼻内镜手术历经多年的不断研究与探索,现在已经发展成熟,不止在技术上完善,术中许多鼻腔填塞材料也在不断改进,传统式的油纱条早已被各式各样的高分子止血海绵、鼻腔硅胶通气管所取代,术后的患者鼻部堵塞感也明显减轻,所以您一旦患有鼻部疾病需要手术,请不要过分担心而不敢手术,不仅痛苦还有可能延误病情,引起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