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中隔血肿 > 鼻中隔血肿危害 > 7种鼻部药物的规范使用 >
7种鼻部药物的规范使用
鼻部用药时药液应不严重影响鼻黏膜纤毛功能。鼻黏膜表面黏液酸碱度在5.5~6.5,所用药液应与此相适应且等渗。鼻黏膜表面积大(约cm2),黏膜下丰富的血管网对药物吸收能力强,故局部用药应考虑到药物对于全身的副作用。通常情况下,鼻内不宜局部滴用抗生素溶液。因为鼻部化脓性感染病灶主要在鼻窦,鼻窦窦口多引流不畅,而鼻甲黏膜炎性改变主要为反应性炎症。鼻内滴用抗生素作用甚微,如长期使用有发生鼻内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使用鼻部药物应采用正确体位和方法,使用鼻部滴剂前应擤净鼻涕,平卧位肩与床沿平齐,头后仰下垂,使鼻孔垂直朝上。每侧鼻孔滴3~4滴,30秒后头向左、向右偏斜各30秒,然后头恢复原位维持30秒,最后坐起将头前低,这样可使滴入的药液充分分布于整个鼻腔及各鼻道,以利于窦口开放。使用鼻部喷剂时采用坐位,擤净鼻涕后,左手持药瓶,将喷嘴放入右侧鼻孔,喷嘴方向对着右眼外角,使药液喷到鼻腔外侧壁结构,反之亦然,不应将药液喷至鼻中隔,以免引起鼻出血甚至鼻中隔溃疡、穿孔。
1.鼻内抗生素
前已提及鼻内不宜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但对于萎缩性鼻炎、鼻硬结症、不动纤毛综合征、Kartagener三联症(鼻-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和内脏转位)等疾病,由于鼻黏膜表面黏液纤毛功能障碍,黏膜表面宜形成结痂,细菌得以在痂皮下滋生,此时可考虑局部应用抗生素。
莫匹罗星(mupirocin)用于鼻前庭感染,可有效地清除鼻前庭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至于可减少由其产生的肠毒素对鼻黏膜的刺激从而减少鼻-鼻窦炎的发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用于治疗萎缩性鼻炎;利福平用于治疗鼻硬结症。
2.抗组胺药
鼻喷剂氮卓斯汀(azelastine)、左旋卡巴斯汀(levocabastine)每次2喷,每日2~3次,用于变应性鼻炎。此类药液喷入鼻腔后15~30分钟见效。
3.糖皮质激素
鼻喷激素现已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的一线药物,也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手段。应用时应严格按照剂量,掌握正确鼻喷剂使用方法。对儿童患者应选择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如用地塞米松滴鼻液极易吸收,用药时间长或剂量过大可产生明显全身副作用,目前已淘汰。
常见用药:
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dipropionate)、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布地奈德(budesonide,雷诺考特)、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propionate、辅舒良)、糠酸莫米松(mometasonefuroate,内舒拿)等。二丙酸倍氯米松临床应用最早,但由于其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已逐渐被后面的鼻喷激素所取代。鼻用激素晨起喷用吸收效果佳,一般每次2喷,每日1~2次。
4.减充血剂
减充血剂的临床效用主要是解除鼻塞,改善鼻腔通气引流。需注意该类药物不能长期使用,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7天,否则易引起药物性鼻炎。应用时还应注意黏膜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对心血管病、高血压等患者应慎用。儿童应用时浓度较成人减半。
1%麻黄素滴鼻液(ephedrineinN.S)小儿用0.5%浓度,收缩鼻黏膜血管,改善鼻腔通气,促进鼻窦引流。用于严重鼻塞者,每次2~4滴,每日3次,小儿临睡前禁用以防睡眠不佳。
羟甲唑啉滴鼻液(oxymetazolineinN.S.)血管收缩作用强而持久,继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较轻。3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3~6岁儿童应减量使用。
5.肥大细胞稳定剂
色甘酸钠滴鼻剂(cromolynsodium)、尼多克罗(nedocromile),用于预防过敏症状发作。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可在花粉期前一周开始应用。
6.黏膜刺激药
复方薄荷樟脑滴鼻剂:薄荷、樟脑、桉叶油。润滑鼻黏膜,刺激神经末梢,促进黏膜腺体分泌,除臭。用于治疗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常用药物还有复方鱼肝油滴鼻剂、液状石蜡滴鼻剂。
7.上颌窦冲洗液
成分:甲硝唑2g,氯霉素2.5g,糜蛋白酶5mg,氯化钠9g,蒸馏水加至ml。作用:对厌氧菌和需氧菌皆有杀菌作用,并可稀化黏液。用于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穿刺冲洗之用。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部分来源:耳內镜治疗诊断学及ENT时空小编综合编辑整理,未经授权禁止平台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ENT时空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