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中隔血肿 > 鼻中隔血肿治疗 > ldquo九大工程rdquo结 >
ldquo九大工程rdquo结
开启“十四五”,奋进新时代!在“九大工程”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推动下,重医附一院各方面获得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用高速磨钻“雕刻”出一个约手机电话卡大小的骨瓣,用作修复手术;提出预测脑出血新征象,与死神赛跑;规范了全球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挽救了更多的家庭……近年来,重医附一院取得了一批“叫得响”的科研成果,涌现了一批青年优秀人才。
近日,在该院举办的首届青年科技创新文化节上,青年医生们分享了他们的科技创新故事。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部分成员,讲述他们的“赤子之心”。
解决颅底重建世界性难题
“在向西方医学学习先进技术
的同时,不要盲目地跟从”
“我的亚专业是颅底,主要临床工作就是使用内镜,借道鼻腔,切除颅内肿瘤。”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杨刚教授今年49岁。
▲杨刚他称,采用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切除肿瘤后,颅底往往遗留一个“大窟窿”,因此,术毕颅底重建是手术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如果颅底修补失败,术后脑脊液漏,引发严重颅内感染往往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国际上经典的修补方法是年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发明的“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该方法虽然能比较好地解决脑脊液漏的难题,但是也存在很大不足,比如手术后颅底永久性骨缺如。
在年,杨刚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完全可以在布满血管、神经,凹凸不平、厚薄不均的颅底用高速磨钻(10万转/分钟)“雕刻”出一个约手机电话卡大小(1.5x1.0cm)的骨瓣来。手术结束时,再利用它做修补。这样不仅完全恢复了颅底的解剖结构,而且不增加额外创伤。杨刚将这种技术命名为“InSituBoneFlap”,即原位骨瓣技术。
年2月,杨刚受邀参加在美国奥兰多召开的第29届“NASBS-北美颅底外科学会年会”,他的发言,引起国外同行的广泛